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,以下是对低空经济的详细解析:
低空经济依托于低空空域,并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为核心,辐射并带动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。它不仅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,还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,通过信息化、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,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,形成了一种综合经济形态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低空经济具有科技含量高、创新要素集中的特点,产业链条长、应用场景复杂、使用主体多元、涉及部门和领域众多。
低空经济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:
上游:主要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相关领域,关键零部件企业包括德赛电池、欣旺达、零度智控等;航空材料主要企业有航材股份、航玻新材等;核心设备和系统包括航新科技、安达维尔等。
中游:主要包括载荷、低空产品、地面系统等相关产品制造及系统服务和保障,无人机制造商有大疆等;航空器制造企业包括北大荒、中信海直等;航空部件制造企业主要有航发动力、中航机电等。
下游:主要为各类场景应用,包括飞行审批、空域管控及其它各类应用场景,企业数量众多,包括各大航空公司、物流公司、测绘公司、建筑承包商以及消防应急部门等政府部门。
政策推动:近年来,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级政策及高层会议的热议话题,其战略意义被多次强调,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。例如,2021年2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首次将“低空经济”概念写入国家规划,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。此外,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政策,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,如湖南省成为全国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,深圳市发布了《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(2022~2025年)》和《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并制定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条例。
市场规模: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增长迅速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相关权威机构研究表明,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,2030年低空经济有望达到2万亿元。
应用场景:低空经济的应用领域广泛,包括但不限于交通、物流、旅游、农业、应急救援、电力巡检、医疗救援、地理测绘、城市巡逻等。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逐步放开,这些领域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和多元。
未来趋势:
产品装备:eVTOL作为未来空中交通产业的细分领域,是高端制造最为热门的新领域之一,是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。
产业体系:未来新的通航产业将形成以绿色电动为方向的产业配套体系、低空智联为代表的运营支持体系、垂直体量为特征的基础设施体系、安全可控为目标的监管服务体系、跨界融合为趋势的产业组织体系。
行政审批: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,低空经济将全面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作用,形成各具特色、相互支撑、一体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区域融合:低空经济将成为区域融合的关键,有利于提升城际的交通效率、缩短货物流通时间,构建无人机智慧城市服务、无人机物流运输服务体系等。
面临挑战:
法律法规不健全:缺乏专门针对低空经济的全国性法律法规,导致“黑飞”等事件频发,严重影响航空秩序和安全。
空域资源有限:由于土地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,通用航空机场建设进度缓慢,且空域管理严格,限制了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。
基础设施建设不足: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持,包括垂直起降机场规划、低空通信、感知、导航保障能力等。然而,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尤其是物理、信息和管理服务系统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备。
综上所述,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,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。然而,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。为了推动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加强顶层设计、完善法律法规、优化空域资源配置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。